▲ World Oceans Day 世界海洋日講義(連結講義完整版)。
講義的設計基本上還是以『課文+提問+補充資料』為一個單位,
而每個單位的教學流程則是依照以下模式進行:
本文的第二段提到了不同時期的海洋面貌,所以 Leo 不用提問的方式,
而是請同學將原本用文字所描述的海洋變化以圖像的方式呈現,提升學生的海洋環保意識。
▲
▲
▲
▲
▲
本篇文章一共有四段,每完成一段就請同學討論發表該段的大意是什麼,
是否跟他們閱讀前的預測相符合。
▲
課本內容討論完畢後,Leo 補充以下兩段影片:
這一段影片以極具衝擊力的畫面具體呈現海洋污染的嚴重,而且影片尾聲的提醒:
Be part of the solution, not the pollution
這句話不僅跟這一課的對話句型相符,也可以帶出下一段影片。
▲ TEDxGreatPacificGarbagePatch - Charlotte Weir - Lets Work for Solutions
年僅七歲的 Charlotte,曾經在船上生活三年半。
在那段日子裡,她欣賞到海洋世界的繽紛美麗,但也看到『塑膠』對於海洋的嚴重破壞。
對此,她有感而發並在 TED 發表她的解決方法(Solutions):
You can bring your own bag.
You can bring your own coffee cup.
You can bring your own water bottle.
You can grow your own fruits and vegetables.
藉由這段影片,除了希望能提升同學的海洋環保意識以外,也教他們『表達』的重要。
小省思:
這種教學模式是否可以成為常態?
還是只能像國慶煙火般,久久才能實施一次?
雖然目前還有一些地方可以繼續改進及微調,
雖然『進度落後』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,
可是,
同學討論時的投入,彼此互相教導的成長,上台發表時的進步以及『墓碑』的逐漸消失,
都讓 Leo 覺得教學模式不能再回到過去了。
So, let's wait and se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