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 分組改版。
區分性 ABC 教學法實施一個學期後,Leo 根據實際狀況做了一次幅度比較大的調整。
首先是程度劃分方式由原本的三階變成四階。
把原本 A 組前段的同學變成 A+ 組,剩下的 A 組以及 B 組前段同學變成 A 組,
另外一半的同學再依成績分成 B 組及 C 組。
此外,A+ 組及 A 組的同學都要擔任『教練』,一對一負責指導 B 組及 C 組的『選手』,
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『師徒制』。
之所以會這麼調整是因為之前在實施 ABC 分組教學時,A 組在指導 C 組同學時,
B 組同學常有被晾在一旁,無事可做的窘境產生。
不過,這些同學的程度屬於中上,擔任指導同學的工作應該不是問題,
那何不借助這些同學的能力協助指導班上『另外一半』的同學呢?!
(講另外一半真的不誇張,每次段考都有『一半』的同學成績不及格!)
每兩組『師徒』再組成一個 4 人小組,
因為課本幾乎每一課都有兩兩對話練習,三人一組不易實施,所以改成四人一組。
▲ 講義改版(連結)。
講義的編制 Leo 也做了一些調整,以剛剛上完的康軒國中英文第六冊第一課的對話為例:
1. Warm Up:
這一課介紹的是街頭日記(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)的主角 Erin Gruwell 及她的學生們的故事。
因為這個故事曾經搬上大螢幕,所以 Leo 找了一些時間讓同學觀賞這部電影。
Leo 則根據電影內容,在講義上提個幾個簡單的問題當作是暖身活動。
▲
2. Dialogue:
對話本文的部分,Leo 先讓同學聽一遍 CD 朗讀,然後帶著全班唸一次,
接著就是教練帶著選手兩兩練習。
驗收前 Leo 先把對話分成三大部分,然後跟同學說,每唸完一個部分可以獲得一分,
唸越多所得的加分就越多。
3. Q & A:根據對話內容提問,看看同學是否了解對話內容。
4. 對話分析:
本課內容是 Ms. Gruwell 和她的學生 Dennis 針對『寫日記』這件事的對話。
因為兩個人對於寫日記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,所以,Leo 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學習任務。
首先找出 Ms. Gruwell 和 Dennis 對於寫日記的立場分別是什麼?
再來,他們各說了什麼話來表達他們的立場?
最後,誰被『說服』了呢?證據在哪裡?
▲
5. 重點猜猜看:
以前 Leo 是把小考的題目放在講義上讓同學可以事先準備。
改版後,這一部分已經從講義上移除。
不過,小考還是要考,於是 Leo 換了另外一個方式。
Leo 同樣在對話裡找了 20 個小考要考的重點,
然後請同學猜猜看是哪二十個重點,每猜中一個即可獲得加分。
事實證明,Leo 跟這一班的學生頻率還蠻契合的,同學的命中率高達九成以上呢!
而且,也可以趁這個機會讓同學再次把對話內容瀏覽過一次。
6. Focus on Grammar:
Leo 把課文內容中幾個重要的單字或是句型的用法挑出來編進講義裡。
每個單字或是片語分成『課本例句』及『造句』。
同學根據『課本例句』掌握該單字或是片語的用法,然後再自行造句。
驗收時,請『選手』唸出課本例句,『教練』負責在黑板上寫出造句的部分。
▲
7. 延伸: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?
Leo 在網路上找了一張圖片『What makes a good teacher?』
然後讓同學想想看『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?』
原本這一部分是想讓同學做分組討論用的,不過 Leo 臨時因故請假,
所以改為同學個人的家庭作業。
▲
▲
▲
▲
▲ 神作!
其實,看得出來同學都知道 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?
不過,理想跟現實為什麼總是有一段那麼大的差距呢?!
教學小省思:
1. 改版後的講義上起課來比過去快了一點點,稍稍減少一些考前趕進度的壓力。
2. 新的分組方式提高了同學的課堂參與率。
3. 同學已經國三下了,會考在即,應該增加一點『閱讀』的份量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