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階段: 我不想惹麻煩。
準時交作業是為了不想被老師處罰。
上課安靜聽講是為了不想被老師罵。
良好的表現,是因為你相信這麼做是對的?還是只是因為害怕被處罰呢?
第二階段: 我想要獎賞。
做家事就可以得到零用錢。
考試考好就會有獎品獎金。
作業好好做就可以獲得加卡獎勵。
行為得宜的目的是因為想要獲得獎勵嗎?
沒有獎勵,就可以隨便了嗎?
第三階段: 我想取悅某人。
我很喜歡某某老師,所以上他(她)的課我特別認真。
我以後想念高中,因為我爸媽希望我唸高中。
為了讓某人開心,這真的是自己心中想要的生活嗎?
第四階段: 我要遵守規則。
"謝謝你",是因為爸媽老師規定受人恩惠一定要說謝謝你,還是真心想表達感謝呢?
萬一沒有規則,或者,規則根本是錯誤時的時候那該怎麼辦?
第五階段: 我能體貼別人。
上課時我能自行調節說話的音量,因為別班也正在上課。
我們能從對方的角度看戴事物嗎?
第六階段: 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。
我覺得我應該這樣子做。
就像"為善不欲人知"一樣。因為我覺得幫助人是應該正確的,就像吃飯睡覺一樣,那又何必大張旗鼓昭告天下呢?
這...很難達到,也很難教。
這是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,"第56號教室的奇蹟"一書中所提到的"六階段"。
相同的行為,卻因為動機不同,而有道德層次的不同。
"我準時交作業",是因為...
我不想被老師處罰?
我想得到老師獎勵?
我想讓老師高興?
老師規定要準時繳交?
還是準時交作業本來就是身為學生應該做的?
而我平常又是怎麼教孩子的呢?
"不交作業銷卡一次"?
"連續優勝請你們喝飲料"?
"全班考試成績優良可以獲得校長肯定"?
"學校規定老師應該要這麼做"?
"這本來就是身為一位老師的責任"?
我現在的學生究竟在哪一個階段?
我有能力帶他們到哪一個階段呢?
我們可以到達第六階段那個"最美好的境界"嗎?
- May 21 Wed 2008 19:56
第56號教室的奇蹟:道德六階段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